說明真人的心性特質、應物態度、生死觀與氣質的流露
論述「真人」手法:知→不知→境知兩忘→真知
一論
「古之真人,不逆寡,不雄成,不謨士。若然者,過而弗悔,當而不自得也。若然者,登高不慄,入水不濡,入火不熱。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。」
二論
「古之真人,其寢不夢,其覺无憂,其食不甘,其息深深。真人之息以踵,眾人之息以喉。屈服者,其嗌言若哇。其耆欲深者,其天機淺。」
三論
「古之真人,不知說生,不知惡死;其出不訢,其入不距。翛然而往,翛然而來而已矣。不忘其所始,不求其所終;受而喜之,忘而復之,是之謂不以心捐道,不以人助天。是之謂真人。若然者,其心志,其容寂,其顙頯;淒然似秋,煖然似春,喜怒通四時,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。」
四論
「古之真人,其狀義而不朋,若不足而不承﹔與乎其觚而不堅也,張乎其虛而不華也﹔邴邴乎其似喜乎!崔乎其不得已乎!滀乎進我色也,與乎止我德也;厲乎其似世乎!謷乎其未可制也;連乎其似好閉也,悗乎忘其言也。以刑為體,以禮為翼,以知為時,以德為循。以刑為體者,綽乎其殺也﹔以禮為翼者,所以行於世也﹔以知為時者,不得已於事也﹔以德為循者,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;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。故其好之也一,其弗好之也一。其一也一,其不一也一。其一與天為徒,其不一與人為徒,天與人不相勝也,是之謂真人。」
綜觀四論,其論述手法亦是從知→不知→境知兩忘→真知,從真人具體的應物態度談起,以否定語「不」,讓我們清楚知道真人不會有哪些世俗普遍的應物態度(指嗜欲),從反面而論更能突顯真人對否定物之超脫。「不逆寡,不雄成,不謨士。」「其寢不夢,其覺无憂,其食不甘。」「不知說生,不知惡死;其出不訢,其入不距。」「其狀義而不朋,若不足而不承﹔與乎其觚而不堅也,張乎其虛而不華也。」接著在「若然者」之後則將真人應物態度、氣質提升到「不知」層次,同天自然運行,實踐境知兩忘,直達真知境界。
真人深靜,忘卻世俗一切相對概念
不隨物浮沉,不為外物所擾。所以多寡、成敗、得失、高低、好惡、生死在真人心中皆不存在,宛如「無心」狀態,這便是「境知兩忘」。
真人安時順處
真人並非完全遁世,仍要「以禮為翼,以知為時,以德為循。」 安時順處。此處所謂的禮、知、德指的是同於道的禮、知、德。
能同天與道合一即為真知